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2015年两会>>建言献策
     
[集体提案] 关于加强对滇剧花灯剧保护传承发展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5-01-28 12:29    

案由:滇剧、花灯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剧种发展的新阶段,走上了国家有计划保护、有资金扶持、有政策性指导的发展保护地方戏曲之路。改革开放后,滇剧、花灯专业表演团体发展至高峰,形成了昆明、曲靖、玉溪“金三角”,滇剧、花灯剧团人员兴旺,演出活动频繁,深受观众欢迎,戏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空前调动,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剧目,如:滇剧《大唐公主》2012年获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奖,201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金孔雀奖,《滇族女奴》获文化部奖励,《无根树》获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优秀剧目奖,花灯剧《孟获出山》获中国第六届兰花杯戏曲电视一等奖,《草鞋县令》获云南省第十届新剧目展演一等奖等。从90 年代中期开始,全省各地陆续进行专业院团的文化体制改革,滇剧、花灯剧剧团锐减,目前全省滇剧团只剩4家,专业花灯剧团剩下不到7家,面临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人才流失、资金缺乏、设施设备老化等多重困难,对滇剧、花灯剧保护传承发展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建议:

一、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对滇剧、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滇剧、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滇剧、花灯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制定符合其艺术规律的项目保护规划,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措施,加强宣传引导,使全社会形成对滇剧、花灯剧保护的自觉意识。

二、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滇剧、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要靠人去做,解决滇剧、花灯剧事业后继有人的问题是极其迫切而突出的重大问题。一是保障人才队伍数量。如,宣威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和陆良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心按实际需要至少要有50人的规模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宣威现有37人,缺口13人,陆良现有24人,不足实际需要的50%,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增编或增资等办法满足人才队伍的规模要求;二是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需呵护、使用好现有人才,注重培养本土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评论等人才队伍,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渠道,举办培训班、选送业务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修等方式,有计划地轮流培训,提高在职专业人员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实行定向培养和灵活的进人机制。充分发挥云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培养云南地方戏曲人才的优势,针对各院团实际需要,制订长远的专业人才政府委托培养计划,同时在地方戏曲人才新进引入上要与其它事业单位有所区别,实行以专业考核为主的人事考录制度,使学习滇剧、花灯剧专业的优秀人才能够顺利进入各院团,以保证后继有人;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政府应因势利导,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滇剧、花灯剧传承人的评审认定,激发他们的创作和保护热情,使他们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滇剧、花灯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去,大力鼓励和支持以老带新,拜师学艺人才成长模式的推行。

三、完善激励机制,推动艺术创新。滇剧、花灯剧要在保持地方戏曲艺术本体和特性的前提下,了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审美需求,与时代同步,积极探索创新,增加戏曲的吸引力。要把滇剧、花灯剧保护传承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鼓励和引导戏剧专业人员深入生活,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的心声,以滇剧、花灯滇剧为基础,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戏曲艺术精品,赢得群众喜爱和欢迎,创造有利于戏曲创作的良好条件,使滇剧、花灯滇剧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把滇剧、花灯剧作为乡土教育的一部分,开设地方戏剧欣赏课,推广普及地方戏剧知识。同时,实施戏剧进校园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剧团到学校演出,培养未来的年轻观众。此外,组织剧团到社区、到农村、到工矿演出,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精神需求的同时,将滇剧、花灯剧艺术广为传播。
 
    >> 相关文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云南省委员会制作维护
滇ICP备09009517号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
邮编:650031 电话:0871-5152431

技术支持: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系统运营:云南途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