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地方组织>>大理民进网>>要闻
     
学习杨善洲,不忘初心跟党走——参加杨善洲干部学院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8-11-01 17:15    

民进大理州第二支部主任  张惠香

按照学院“党员活动日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安排,作为民进会员的我也受到邀请参加此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们同事一行于2018年10月19日——20日到保山市施甸县杨善洲干部学院培训学习。大家通过以专题教学、音像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形式,去实地感受和体验杨善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忠诚如一的精神,接受心灵洗礼的同时引发自我反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本次学习任务。

 

由于是第一次去参加单位组织的这个活动,我觉得非常幸运,也感到非常激动。19日那天一大早,我和同事们就已在下关高速路口等候车子的到来。在等车和坐车的那段时间里,我一直凭借着之前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获得的信息和图片,勾勒着自己心中的那块“善洲林场”的样子,想象着发生在善洲林场的一切故事,包括留在那片森林里的每一个足迹和每一个身影。

教学第一站——墓园缅怀,找寻守望家乡的情怀

在干部学院工作人员的安排和带领下,我们学习的第一站,是到墓园缅怀和悼念杨善洲老书记。

遵照杨善洲老书记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他一生钟爱的大亮山,守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为了让后人更好地学习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传承弘扬他的崇高精神,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省委决定在他安息之地修建墓园和塑像,让参观者瞻仰,让后来者缅怀。墓园坐落于善洲林场旧场部,墓前的半身青铜塑像定格了杨善洲身着中山装、微笑凝望远方的经典形象。

 

19日那天,天气格外的好,在朝阳的映射下,我们拾级而上,向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善洲陵墓敬献花篮,向朴实无华的善洲塑像鞠躬致敬。是共产党员身份的同事,则在领誓人的带领下,重温“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之后,我们一起倾听讲解员饱含感情的讲解介绍,让我们了解了善州老书记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教学现场的气氛是庄严肃穆的,但不时传出同事的抽泣之声。这绝非表演,我们实乃被老书记身上那种登高望远、容纳万物的高原情怀,以及他坚定执着、勇于担当的大山精神所感染、所感动。

 

老书记出生于大亮山,成长于大亮山,服务于大亮山,最后,还遗言埋葬自己于大亮山。也许,他是希望自己能在这里,永远守望着大亮山的山山水水,永远守望着他生前因忙于公事而未能在膝前尽孝的双亲。这是公仆的情怀,这是孝子的情怀。

教学第二站——研读碑林,探寻为官为民的真谛

墓园缅怀结束后,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解读了镌刻在“碑林”中的每一个关于老书记生前为官、为民的故事。

故事“当官不像官”中说的“不像官”,是因为善洲老书记为官不像其他只会在办公室指手画脚或在会议室坐而论道的官一样,他喜欢走村串户体察民情、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春种秋收状况。他是实实在在的“以一辈子的赤子之心和为民情怀,把心紧紧贴在群众的脉搏上,他用一生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好官,他用一生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

故事“我实在没有钱”是老书记面对妻子来信诉说老家房子破旧到处漏风漏雨需要寄钱回家修缮房屋的时候说的。可是,别人家无钱买种子的时候,他却有钱给买;别人家缺粮吃的时候,他却有钱接济;林场职工生病住院的时候,他却有钱给职工治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此这般“花钱如流水”,他的钱还如何能存得起来寄回家用!他一辈子淡薄名利、地位,但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面前。因为他的大公无私,所以只有苦了家人,让家人只能在不断修修补补的老房子里苦熬着。

 

“滇西粮仓的总农艺师”、“满身泥水见中央领导”、“一张空白的农转非表格”、“帐不能这么算”、“大街上捡果核”、“自讨苦吃”、“谁也不能破例”、“不惜代价抢救职工”、“最后的感动”……这一个个故事里头,记录着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善洲老书记一辈子淡泊名利和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形象。

把这些故事镌刻在大亮山的青山绿水之间,让它,也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学习第三站——走善洲小道,寻觅通向大山的精神家园

我们走在善洲小道上,沐浴着从小道两旁笔直的柏树间泻下来的阳光,听着讲解员关于人、关于树、关于小道的讲解介绍。

1988年4月,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老书记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他说:“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给百姓造一片绿”。

为着自己这句铿锵有力的承诺,老书记扎根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5.6万亩、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他说到做到,把因为乱砍滥伐变秃变荒的大亮山重新变成林海,为老百姓找回曾经失去的那片绿色和水源。

见路思人,追忆逝者,望着眼前这条老书记用石块和水泥铺就的长达3.8公里的平坦的林间小道,我们又怎能想象得出当初行走在那条泥泞难行的山间土路上的造林老书记蹒跚的脚步和一直走向大山的背影,是如何的艰难困苦?他又是如何筹措资金、搬运石块修路搭桥?

 

 

望着小道两旁耸入天际的柏树,我们似乎看到栽培和浇灌它们成长的老书记的身影。那是一直不知道停歇的身影,那是一直通向大山深处的身影。

这小道的尽头,应该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学习第四站——音像教学,探索前进的动力与信念

根据学院的教学安排,我们参观了“善洲窝棚”、“老场部”和杨善洲事迹陈列室。看到老书记生前工作、生活过的简陋居所,以及他用过的工具、用品,看到大亮山由贫瘠的光山变成了近六万亩的林海,我感概万千,以致自己几度潸然泪下。这样的条件,他却有这样的决心!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坚守20多年的初心不曾改变?是什么信念引领他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直到永远?

 

 

 

这些答案,在我们观看了《蓝天访谈》、《清廉杨善洲》两部专题片后找到了。他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本色就是支撑他坚守20多年的初心不曾改变的力量;他对功、名、利、禄,淡而忘之坚守朴素的情怀就是引领他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直到永远的信念。

我们学习老书记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就要像老书记那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事业观,始终尽心尽力做好工作,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作为一名民进会员,我应该与组织一道,把“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作为根本遵循原则,牢记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宗旨,始终不忘初心跟党走,一生砥砺前行作贡献,努力在人生的画卷中留下时代的光彩。

 
    >> 相关文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云南省委员会制作维护
滇ICP备09009517号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
邮编:650031 电话:0871-5152431

技术支持: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系统运营:云南途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