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昆明民进开明文学院、民进昆明市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昆明教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民进昆明市委非公经济支部协办的开明文学院第二届理事会成立仪式暨存一榕《一个人的西双版纳》《疯狂的野猪》新书研讨于2025年3月30日举办。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昆明市委会主委王键,民进昆明市委会副主委余平,中国作协全委会原委员、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昆华,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秘书长、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杨红昆,著名文艺评论家蔡毅,云南省科协宣传部部长、著名作家杨军,云南民族出版社副社长丰庆忠,云南民族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张一龙,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海东,九三学社镇沅县原主委、作家李跃斌,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任利伟,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第七届会长朱籍,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李嫦莉,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秘书长吕昭进等40余人出席此次活动。
在活动中宣读了开明文学院第二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参加会议领导为开明文学院授牌,为开明文学院院长、副院长和理事代表颁发证书。开明文学院院长郑千山在会上致辞,郑千山说:在乙巳年清明节到来之际,开明文学院举办第二届理事会成立授牌仪式,标志着文学院开始了新的工作进程。文学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传承中最生动活泼的文化形式之一。从《诗经》的传统开始至今,中华民族在“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的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文的传统、语的生命。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是连接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粘合剂、向心力,让中国龙驰骋于天地间,涵化着无穷的清气,盈满乾坤。成立于民主党派民进大家庭中的开明文学院和各级作家协会一起,共同肩负着作家创作、思考和引领时代的使命。开明文学院成立5年多以来,文学院积极团结着各领域的作家、艺术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组织了许多文学研讨会,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今后,文学院将继续发挥文化传统优势,团结、带领文学院的全体成员,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传承与创新并重,以思想启迪未来,以文化滋养生命,成为一座桥梁,守护人文精神的永恒光芒。
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昆明市委会主委王键在成立仪式上讲话。王键表示,开明文学院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在教育、文化传媒、出版等领域把特色文化界别特征用显性的方式展示出来的一个实践过程,民进学者们传承中华文化,用自己的笔记录着时代,默默奉献着民进人的才智,深耕时代文化原野,讴歌伟大的时代带来的新的思想,为文化自信打出了开明的符号,留下了时代的足印。今天,第二届理事会的成立,将在传承第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同时,继续扩大开明文学的影响力,用一个开放的平台,团结所有热爱文化、喜欢在文化田野中耕耘的有识之士,再一次开创云南和昆明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新的历史,为铸就中华民族文化脊梁而努力奋斗!
在随后举办的存一榕散文集《一个人的西双版纳》及小说集《疯狂的野猪》新书研讨会上,作家、评论家们对作家存一榕的两部新书展开评述。开明文学院副院长周佳以“绿色的记忆 深情的呐喊”为题,分享了《一个人的西双版纳》的读后感。周佳说:存一榕是一位自然派生态作家,他用真诚细腻的文字打动了读者的心。你可以在《远离冬天的地方》《走进野象谷》,也可以《在罗梭江泛舟》《走进基诺山》《深入密林区看河》,去淋一场《西双版纳的雨》,感受《望天树的情思》,那《城市篱笆》附近有《会跳舞的草》,他所有的文字都像肥沃的泥土一般滋养着那些追求美好的灵魂,治愈着那一颗颗迷失自我的心灵,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保护和敬畏;他用激昂又不失分寸的文字勇敢地呐喊着,呼吁人们对这一片被沙漠放逐的绿洲的保护。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海东作了题为《独语者的地理志:存一榕散文中的西双版纳精神考古》的发言。他说,存一榕的散文集突破了地域文学的窠臼,将个体生命体验与民族文化基因、自然生态密码编织成一张多维的叙事之网。当其他作家沉迷于西双版纳的异域风情时,存一榕却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雨林深处的文明褶皱,在傣家竹楼的阴影里,在基诺族的纹身图腾中,在普洱茶的氤氲香气中,构建起属于当代文学的“版纳”风格。存一榕笔下的西双版纳不是简单的风景明信片,而是被解构的文化符码集合。《一个人的西双版纳》不仅是一部地域文学的典范,更是一部关于存在、身份与生态的现代启示录。中国作协全委会原委员、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张昆华讲述了与作者兄长存文学的一些往事,以及自己的一些创作感悟。著名文艺评论家蔡毅表示:在当今这个读书风气已经越来越淡薄,甚至慢慢让人觉得会不会消失这样的疑问都涌上心头的时候,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我就觉得又给我增添了很多信心。希望中华文化、中国人的读书习惯千万不要日渐衰退,而应当永久保持。作品对社会对国家能否有意义有价值?如果我们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这样的思考,这样的自我要求,那么可能我们的文学质量整个就会提升好大一个档次。诗人、评论家凌之鹤认为:某种意义上,或从某种角度看,存一榕《疯狂的野猪》这部小说集所讲述的,大抵可称为“火塘边的故事”。其小说独具魅力的调性或曰风格,就是富有吸引力的讲故事的语调和口吻。他小说中精彩的大段独白,让读者很容易想到神采飞扬的说书人的形象。多数作品中始终弥漫着浓郁的热带雨林和自然乡野的气息,其鲜活的文字像沾着阳光雨露的风中花草,飘逸灵动,摇曳生姿,生机盎然。存一榕的小说,技法看似传统老套,但文字古朴,趣味丰盈,是货真价实的新乡土边地小说。
开明文学院副院长温星、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秘书长、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杨红昆等也在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开明文学院院长郑千山总结发言,他说: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作品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深刻的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离不开作家的生活和他生活的那个世界。如《疯狂的野猪》,这种“疯狂”应该是创作的激情和真实。文学是多彩生活的纽带,因为它通过文字和故事连接了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文学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映。通过文学,我们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共鸣。让我们用文学的纽带,把一个人的西双版纳或者一个人的四川、一个人的湖南等等联系在一起,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的、对生命具有非常意义的世界。存一榕对亲临研讨会现场的评论家、作家表示感谢,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创作体会和创作艰辛。他表示:通过大家的诊断分析、指点迷津和鼓励,会使我自己在今后创作时尽量扬长避短,少走一些弯路,创作出更加厚实精进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