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叙伦17岁来到上海从事办报工作,结识了当时的革命党人和维新派人物蔡元培、章太炎等。后来他与邓实、黄节等创办了《国粹学报》。1908年,他参加了由柳亚子等发起组织的南社,1911年夏,在日本拜访章太介。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家乡参与筹备民团响应起义,后任浙江省都督府秘书,不久到上海,与章太炎合办《大共和日报》,为总编辑。五四运动中马叙伦积极支持学生运动,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员会和北京中等以上学校的教职员会联合会书记和主席。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后,他倡议组织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被推为主席。
2、马叙伦主要著作有《庄子札记 十四卷 上下册》1919年、《老子校诂 1956年古籍出版社 1974年中华书局》、《说文解字研究法》1929年、《中国文字之构造法》1927年、《六书解例 四卷》1931年、《马叙伦言论集》1946年、《我在六十岁以前》1947年、《石屋余渖》1948年、《石屋续渖》1949年、《说文解字六书疏证》1957年等。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马叙伦》的作者是卢礼阳。
3、王绍鏊六岁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他的母亲经常给他讲述苏武使匈奴、岳飞抗金、文天祥、范仲淹的故事。王绍鏊在《自传》中说,母亲给他的影响最深,他特别仰慕范文正公的为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深深印入他的脑海中,数十年如一日。
4、王绍鏊于1933年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斗士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转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5、周建人的著作有《进化与退化》(译著,1930年)、《蜘蛛》(科学小品文1935年)、《鲁迅全集(二十卷)》(1938年编辑出版)、《生物进化浅说》(1947年)。《鲁迅回忆录》(1959年10月,近十万字)是许广平的著作。
6、叶圣陶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做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1930年转入开明书店,除主办《中学生》杂志外还主编了《新少年》《中学生文艺》《开明少年》等刊物。“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在上海积极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六二三事件中他参与欢送上海人民代表马叙伦等赴南京请愿。
7、雷洁琼的主要论著有《中国家庭问题研究讨论》(1937);《妇女问题讲座》(1939-1940年)《血溅金陵忆当年》(1982年);《中国婚姻家庭问题》(1985年)《社会学与社会改革)(1987年)《雷洁琼文集》(1994年)等。《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93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8万字)是严景耀的著作。
8、雷洁琼热爱教育事业,不管身任何职,一生都没有脱离高校讲台。她说:“说到底我只是一名老教师,在所有称呼中,我最喜欢教授这个头衔。”正是她联合了民进和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提出建立教师节的提案,当第一个教师节来临时,她主张要为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多办实事,她倡导成立了尊师重教基金会,为广大优秀教师代表来北京参观学习创造条件。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她曾亲自到北京广渠门宏志班看望学生们,并亲笔题写“宏志班”三个字。
9、赵朴初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后来从事佛教及社会救济工作,曾任江浙佛教联合会、上海佛教会秘书,中国佛教会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1939年,参加了宪政促进运动,为争取民主与国民党当局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八一三”之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心系民进,鞠躬尽瘁。以《周报》和《民主》两个刊物为阵地,马叙伦周围汇聚了周建人、林汉达、许广平等一大批民主人士。王绍鏊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以工商界人士的身份开展工作,联系了陈巳生、张纪元、赵朴初、林汉达等一大批民主人士。
10、1923年谢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国,先后在北平燕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随丈夫吴文藻去日本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和吴文藻于1951年冒着生命的危险毅然秘密返回祖国,回国后曾在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文联、全国妇联任职。
1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顾毓琇、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舒庆春(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12、民进中央委员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13、在民进著名特级教师中,被周恩来称为“国宝”的是霍懋征。
14、车向忱的主要著作有《打破迷信》(1923年)、《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之经验》(1936年)、《如何使教育为生产服务》(1949年《东北日报》)、《怎样教育新的一代》(1959年)。《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1936年)是陶行知的著作。
15、郑振铎的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译著《飞鸟集》、《新月集》等。《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的译著。
16、抗战爆发后,郑振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民主》从诞生那一天起就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呼喊出了广大爱国同胞的心声,著名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就发表在《民主》周刊上。1945年9月8日,柯灵与唐弢创办抗战胜利后上海第一份进步刊物《周报》。
17、抗日战争胜利后,徐伯昕在上海与郑振铎等创办了《民主》周刊,以《民主》、《周报》为阵地,聚集了马叙伦、王绍鏊等一大批爱国民主知识分子。1945年10月,他成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的正式成员(注: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创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为彻底“反对殖民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反对国内封建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的压迫”,救国会决定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任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1945年年底,他积极参与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立,并被选为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1946年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同年6月23日,上海各界人民团体为反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十万群众举行集会、游行,欢送马叙伦等和平代表去南京呼吁和平,当时徐伯昕积极参与筹划,并和革命群众一起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尖锐斗争。
18、林汉达主要著作有《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高中标准英语读本》、《初级中学校用标准英语读本》等。《汉字改革概论》是周有光的著作,1961年出版。
19、1971年,为了准备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之行,吴文藻和冰心以及费孝通等8人,被从下放劳动的沙洋干校调回北京民族学院,共同翻译校订了尼克松的《六次危机》的下半部分以及海斯、穆恩、韦兰合著的《世界史》,最后又合译了英国大文豪韦尔斯著的《世界史纲》。20 世纪上半期,美国三位著名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联合写作了《世界史》。《西方文明史》的著者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海斯,《帝国主义与世界政治》的著者是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讲座主讲教授的穆恩。
20、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东莼由上海回到长沙,被湖南省政府聘为高级参议。他利用合法身份,积极为“长沙文化界抗日后援会”出谋划策,使该组织争取到完全公开合法地位,从而促进了抗日救亡工作的顺利发展。1938年11月,遵照周恩来意见,他由长沙转赴桂林,长期留桂并接受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邀请,出任广西地方干部建设学校副校长实际负责全校工作。他亲自讲授孙中山遗嘱,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三民主义,对学生影响很大。1941年初,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桂林军阀紧密配合,撕下它伪装进步的面具,彻底露出反动狰狞面目。在十分险恶的局势下,他受中央党组织委托,亲自指导《桂林日报》终刊工作,妥善安排报社工作人员转移,随后便离开桂林前往香港。
21、1928年,吴贻芳获得了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即给金陵女子大学发出“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的电报,而后回国履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时年35岁,在职近30年。她的教育理念是以“拿炭烧口”的精神投身实践,当国家民族需要之时,要有“我在这里,来差遣我”的态度。1951年金陵女子大学和金陵大学合并,她任金陵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她被选为江苏省副省长,分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她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明确提出“幼儿教育也要三个面向”。1981年,她以88岁高龄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22、吴若安幼年家贫,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才得以进入上海务本女塾读书,由于成绩优良,连续跳级,毕业后进中学部继续学业。1911年(清宣统三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12年,任南洋女子师范(后改为南洋女子中学)英语、地理教员,兼任同济大学预科班英语教师。1937年任南洋女子中学校长,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1949年8月,她调任上海民立女子中学校长。她从事教育凡七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23、五卅运动时,傅雷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中国两种命运的抉择,他怀抱忧国忧民之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上海爱国民主运动浪潮中。在《民主》和《周报》这两个刊物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以笔做刀枪口诛笔伐国民党反动当局,傅雷亦在其中。在民进创建的过程中傅雷是骨干力量,他参加了民进成立大会文件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他没有出席民进成立大会,但是出席了第二次会员大会,他与许广平、张凤举一起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候补理事。1945年12月中旬,马叙伦、王绍鏊利用马歇尔来沪之机,联络民进会员以及文化界其他爱国知名人士共61人联名发表了《给美国人民的公开信》,他亦在其中。1949年6月,傅雷携眷前往香港,长子傅聪独留昆明读书。不久回京转沪,钻进书斋继续他的翻译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