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通尹(1891—1964),浙江平湖人,一级教授,著名教育家。他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民进中央常务委员,民进武汉市委会主任委员,曾担任复旦大学土木系主任、北洋大学代理校长、青岛工学院院长、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
金通尹自幼受家庭氛围熏陶,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习英文。1905年秋,他就读于复旦公学,是复旦公学的首届学生;1910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12年秋,考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专攻土木工程学,获工学学士学位。
创办复旦土木系
1918年,金通尹应母校复旦大学(前身是复旦公学)之聘,担任数学教授。
复旦大学创办之初,理科只设预科,没有本科专业。当时上海城市扩张迅速,急需市政建设人才。1921年,金通尹受校长李登辉委托,负责筹办学校第一个理科专业土木工程系并担任系主任。草创之初,师资极其缺乏,作为系主任的他,亲自承担应用力学、水力学、水文学、钢筋混凝土理论、砖石工学、材料力学、河工学等专业课程的讲授。经过他的苦心经营,使土木系成为复旦的大系之一,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反响良好。为表彰金通尹为学校作出的突出贡献,1923年,复旦大学授予其名誉理学硕士学位。
1929年,复旦大学设立秘书长一职,总揽学校教务、行政、总务,校长李登辉提请由金通尹担任。在金通尹任秘书长期间,学校完成了新一轮建设:扩建图书馆、学生宿舍,添置大批图书仪器,开办图书印刷所和电动土木工场;收购燕园,拓展校址20余亩,校园面积由初建时的70余亩达到近100亩。1933年,他又担任理学院院长。金通尹为复旦的成长鞠躬尽瘁,是校长李登辉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金通尹与复旦大学1950年土木系毕业生合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复旦辗转内迁,在重庆复旦中学暂时落脚,金通尹代理教务长,担负起繁重的教务工作。在战乱之中,他妥善地安排好16个系的教学工作,迅速地恢复上课,师生之心始定。1938年2月,复旦再迁至重庆北碚黄桷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金通尹不避繁剧,使复旦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
筹建武汉测绘学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大批测绘人才,国家决定创建专门培养测绘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于1956年正式成立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1958年划归国家测绘总局,易名为武汉测绘学院;2000年8月,并入新成立的武汉大学,组建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2001年9月,更名为测绘学院)。同年8月,金通尹调任该院副院长,分管行政工作。
金通尹到达武汉后,作为分管行政工作的副院长,参与学院校舍的筹建工作,从计划审定、校址踏勘到图纸设计、具体施工,事无巨细,必亲力亲为,为学院的创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汉测绘学院成立时校领导与部分员工合影,前排左四为金通尹
新建的武汉测绘学院,诸多配套设施尚未完工,而全院师生员工又来自祖国的南、北五城市,生活习惯各不相同。金通尹日夜操劳,积极谋划解决,走访谈心,多方了解情况,关心和团结同志,使师生的生活迅速安定下来。他主张勤俭办学,对国家资财,虽分毫不容浪费,事事坚持原则,厉行节约,而且自律极严。他爱校如家,在生活上奉行俭朴,而对学院公众活动、集体福利事业,他总乐于慷慨解囊,如儿童节向学院幼儿园捐赠玩具;在学院图书馆落成之际,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套二十四史连同书橱以及其他古籍与科学技术书籍赠送给图书馆等。
主持民进武汉市委会
1950年,在民进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的引荐下,金通尹在上海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他调任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后,经民进中央安排,也参与到民进武汉市委会的筹备工作中。
1957年2月8日至9日,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汉口合作路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民进武汉市第一届委员会:杨东莼任主委,阳太阳、金通尹、王典昭、鲍芝轩任副主委。同年4月,杨东莼调任,由金通尹代理民进武汉市委会主委。
1958年9月,在民进武汉市第二次会员大会上,金通尹当选为主委。1961年7月17日至22日,民进武汉市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武昌洪山宾馆举行,金通尹又当选为第三届主委。金通尹主持民进武汉市委会历七年半之久。
“不慕荣利,尽瘁教育;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廉正诚厚,为人师表。”这就是金通尹令人崇敬的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