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华:声誉卓著的国际问题专家

文章来源:
云南民进网
发布时间:
2025-04-18 09:30:45
【字体:

金仲华(1907—1968),浙江桐乡人,我国声誉卓著的国际问题专家和德高望重的社会活动家、人民外交家,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最早的44名会员之一。建国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新闻社首任社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职。

金仲华四岁就已识字千余,七岁就读于崇实小学,十三岁升入嘉兴一中,十七岁考入之江大学。在大学期间,金仲华利用有利条件学习外语,并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他在共产党员肖项平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走上革命的道路。1928年金仲华考入商务印书馆,在叶圣陶主编的《妇女》杂志担任助理编辑,后任主编。1932年,金仲华进入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后金仲华转而进入开明书店,负责《中学生》杂志编务。1934年9月,《世界知识》杂志创办,金仲华是发起人之一,并在1937年4月起出任《世界知识》主编。

投身抗战

除了《世界知识》,抗战期间金仲华还参与了《大众生活》《永生》《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国民周刊》《抗战》《救亡日报》《星岛日报》《华商报》等报刊的筹办、编辑、主编和撰稿,依托这些舆论阵地,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出任《世界知识》主编

上海沦陷后,金仲华与邹韬奋等人辗转香港、武汉各地,从事抗战宣传工作。抵港不久,金仲华受邀出任《星岛日报》总编辑。在国民党当局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情况下,金仲华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将周恩来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星岛日报》刊出,使海内外广大读者了解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金仲华携家人转移到桂林。其间接任《广西日报》主笔,参与《中学生》编译工作,给《半月文萃》《国讯》《文化杂志》等刊物撰稿,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还出版了《我们怎样观察战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考地图》等著作,书生报国,无过于此。

投入爱国民主运动

早在1941年6月1日,金仲华就和邹韬奋等九人联合在《华商报》上发表《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同年10月18日,金仲华又与邹韬奋、张友渔联名在《大众生活》上刊发《中国民主政治的推动》一文,呼吁各方民主势力团结一致,共同推动中国民主的实现。

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期间,金仲华利用工作便利,冲破国民党的信息封锁,将进步报刊上有关国内抗战的真实情况摘译成英文,向海外传播。特别是中共七大召开后,金仲华及时地将毛泽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和朱德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译成英文,向全世界播发。

1946年1月2日,刚成立不久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当时会议所发的选票上有44个会员的名字,金仲华名列其中,是民进最早的会员之一。

2月8日,民进理事会举行专门会议,经会议研究,决定要以“促进民主政治之实践”的宗旨为方针,开办人文科学补习学校,由陈巳生、赵朴初、严景耀负责,金仲华与马叙伦、郑振铎、雷洁琼、王绍鏊、林汉达、周建人、蔡尚思等被聘请为教授。

解放战争爆发后,金仲华与以潘汉年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建立了固定的联系,他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个人所长,又加入到了反内战促和平争民主的时代大潮中。

建设新中国

1949年5月,金仲华参加了上海军管会工作,和恽逸群等一起把《新闻报》改组为《新闻日报》,并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仲华还被选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兼上海分会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他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

1949年9月,金仲华作为正式代表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0月1日出席了开国大典,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身为宋庆龄的得力助手,金仲华被视为“孙夫人最信任而又最可靠的人”。金仲华在主编《世界知识》等时,与宋庆龄日渐熟识。宋庆龄在港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金仲华是“保盟”主力。1951年,受宋庆龄和周恩来委托,金仲华筹办《中国建设》杂志,并出任首任社长兼编委会主任。1952年12月,金仲华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主管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1999年11月6日,为了更好地纪念金仲华,弘扬桐乡名人文化,桐乡市政府在其家属的支持下迁建金仲华故居第三、四进于广福路,建成金仲华纪念馆并对外开放。2019年为配合桐乡市图书馆的建设,又进行了搬迁并重新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