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调孚:为新文学和古籍出版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版家

文章来源:
云南民进网
发布时间:
2025-04-18 09:28:53
【字体:

徐调孚(1900—1981),浙江平湖人。原名名骥,笔名蒲梢。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编辑、编辑部主任等职,是民进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著作有《中国文学名著讲话》《现存元人杂剧书录》,校注有《人间词话》,译作有《木偶奇遇记》等。

徐调孚1919年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现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毕业,1921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商业补习学校。1924年参与编辑《小说月报》,1931年主编《小说月报》,直到1932年初停刊。

开明书店扛鼎之作

1932年,徐调孚进入开明书店。郑振铎曾称开明出版的《辞通》《二十五史》和《六十种曲》为“扛鼎之作”。其中《辞通》和《六十种曲》两种著作均与徐调孚有着密切关系。

《六十种曲》一书由徐调孚一手编辑,书中的编辑文字尤见功力,书前有“排印缘起”,对60种曲的版本多所考证,书末有“叙录”,对曲目作者、内容及其流布详加分析。《辞通》为浙江海宁朱起凤所编,该书从大量古籍中收集一个词的各种不同的写法,资料丰富,在研究训诂和声韵通假上颇有价值,但要是按一般图书的形式出版,销路不广,甚至亏本,所以多家出版单位不肯出版。徐调孚曾经看过书稿,他从商务印书馆转到开明书店后,便把这部书也介绍到开明,建议把书名改为《辞通》,排成像《辞源》那样,再附上四角号码索引,作为辞书出版,销路会好。他的建议得到了开明书店章锡琛等的认可,该书于1934年终于出版。

徐调孚译《木偶奇遇记》

当时开明书店出版的不少文学作品,著名的如茅盾的《虹》《蚀》《茅盾短篇小说集》,巴金的《灭亡》《新生》《家》《春》《秋》等长篇小说和他的短篇小说、散文集,夏衍的剧本《上海屋檐下》《水乡吟》,吴祖光的剧本《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正气歌》《少年游》等,都是徐调孚组来的。

火线救手稿

1933年,“左联”青年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完稿,经过诸多周折,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开明书店开始付排。

1947年上海。前排左起:叶圣陶、章锡琛、傅彬然;后排左起:徐调孚、金仲华、贾祖璋、顾均正。

岂料1938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开明书店设在上海虹口梧州路(闸北区附近)的经理室、编译所、货栈,以及美成印刷厂,于战争发生后的第三天即中了日寇的炮弹。端木蕻良认为,自己已付排的小说肯定是凶多吉少,最好不抱希望。有一天,他去茅盾家,茅盾从里屋取出一个包裹来,打开后进入端木眼帘的竟然是《科尔沁旗草原》的手稿。这让他实在有些喜出望外!这时,茅盾才告诉端木,是徐调孚冒着大火,跑到印刷厂,把仅存的一点稿子抢救出来的,《科尔沁旗草原》就是其中的一部。那时徐调孚已经是鼎鼎大名,集编辑和作家于一身。年轻的端木蕻良还是无名作者,和徐调孚并不认识。徐调孚不顾个人安危抢救书稿,完全出于对作者心血和创作成果的爱护。当时他从火中抢救出来的不止端木一部稿子,事后他也没有对人提起此事,说不定早已忘却。在端木心中,却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半个世纪后还满怀感激之情地回忆起这件事。

献身古籍出版事业

早在开明书店时期,徐调孚逐渐将工作转移到古籍出版上来,并编辑出版《六十种曲》。

新中国成立后,徐调孚先进入古籍出版社,1957年随古籍出版社并入中华书局,担任古典文学组组长(主任)。同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华书局被指定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事机构。

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

在中华书局工作期间,徐调孚全身心地投入古籍的整理出版中。在多年的出版工作中,与作者、读者建立了密切关系,广交朋友,熟悉学术“行情”,为中华书局的工作开辟了门路,打开了局面。金灿然担任书局总编辑期间,曾号召编辑们能够成为各门学科的专家,但首先应该是出版专家,他举例说“调孚就是这样的一位专家”。

徐调孚先后主持整理出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文苑英华》等多种文学古籍,为中国古籍出版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徐调孚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编辑出版家,曾被章士钊誉为“出版全才”“难得的编辑专家”。他也是一位不多见的在中国近代以来三家主要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华书局,都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和印痕的编辑出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