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专题报道>>2022年两会>>议政协商
     
全国人大代表李孝轩: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10 16:19    

   2022年全国两会于3月4日拉开帷幕,《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会主席李孝轩,持续聚焦关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 

   李孝轩再一次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乡村振兴联系到一起,他认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精准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让农业农村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职业教育法》修正案,从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同等地位、促进相互融通,强化教师队伍、健全经费投入,支持社会办学、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全方位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在此背景下,李孝轩认为,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相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成本更高,投入周期更长,需要较高的投入强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测算,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当前,职业教育总体经费和生均投入均显不足,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李孝轩认为。 

   李孝轩表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已占教育总投入的80%,职业教育投入的主体来自地方财政。而在全球职业教育体系最发达的德国,其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以企业为主、国家的鼓励性政策为辅,企业投入大约占65%~75%,政府投入占25%~35%。 

   “一方面优化财政性经费支出结构,另一方面出台符合当前国情的引导性、激励性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职业教育,激发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应该成为优化当前职业教育经费政策、扩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手段。”李孝轩认为。 

   对此,李孝轩给出了三条建议:首先,财政部门应按照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科学测算各级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以及与现有投入水平之间的差距,为财政性经费投入政策、学费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政策提供基础依据。 

   另外,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和比例,压实各级政府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主体责任,把“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和职业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情况纳入《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执法检查重要内容,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投入进行督导评价。 

   最后,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经费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积极支持职业教育领域的营利性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举办特色二级学院或专业,并享有相应权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人才。”李孝轩认为。 

   实际上,早在202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作出系统全面部署。 

   李孝轩认为,从当前乡村现状来看,随着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迅猛发展,乡村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人才供求矛盾凸显。 

   同时,农村经济发展正加快转向产业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和生产现代化,乡村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现代物流等新业态对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此,李孝轩建议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行动计划”,鼓励高校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一方面,设置以“创业、实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业励志课程和现代农业技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模块的技术技能课程,着重农村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产、学、研、用综合服务体系,把培育乡村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紧密结合“三区”实际,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乡土人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整体素质。 

   “加快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用留’激励机制,切实提高乡村急需、紧缺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激发推动乡村振兴的智慧与力量。”李孝轩认为,全面打通乡村振兴智力扶持、技术支撑、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使农民成为体面职业,农业成为高附加值产业,农村成为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乡村长治久安、共同富裕。 

   此外,李孝轩还建议大力开拓校企合作企业就业资源,通过岗前培训等措施,组织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分企分类精准施策,探索构建院校、企业、乡村“三位一体”劳动力培训输出体系;建立校地农产品供需直通车机制,同时依托院校人力和技术资源优势,结合乡村实际,对乡村已有或具有建立优势的产业进行系统帮扶,提升乡村产业质量和附加值;激励教育程度高的优秀返乡、在乡人员现地就业创业,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发挥带头作用,把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在土地上,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协调快速发展。 

(刘旺)

 
    >> 相关文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云南省委员会制作维护
滇ICP备09009517号
国家工信部ICP/IP地址/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
邮编:650031 电话:0871-5152431

技术支持: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系统运营:云南途毅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