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地方组织>>昆明民进网>>要闻
     
民进会员白忠贵与他的绞胎炻器
发布时间:2020-09-28 14:07    

“技源唐风,在宋为雅,君子风度谦恭节把。礼拜贤能,德铸箐华,绍康成林陶艺名家。千年窑火,艺传华夏,物华天宝莽夷有它。掬泥五彩,淘洗尘沙,器纳膏脂粉艳浩雅。双双泥成,揉捏叠加,红白相交有如云霞。慢轮转拙,可写物华,随机生蕴洛川我家。修器纹跃,浓淡有加,纹理自然表理何达。然于色,君子豁达,欲施书画怕染清雅。纵观交错,疏密漏夸,斑斓唯美尽显道法。

绞胎炻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民进会员  白忠贵

火锤炼,千三焰炽,器出斑驳坚如铁石。肌变随喜,质如幻甲,感融力染今始有它。敲击声远,谷鸣山应,破虚空静谧休止。握石磨砺,釉彩羞哒,金玉光泽不俗反雅。夺目纯美,宁静优雅,蕴藉表理逐一通达。大夫君子,谦逊礼答,如斯岁月蹉跎年华。

瞬逝不惑,探索技寡,怀远孕照经时洗乏。崇仁至义,心力度化,悠悠宇内自然融达。本真应召,德铸华夏,薪传非遗品陶蕴化。

乐炻器出,冶成祭献,逸致百花独步天下。南诏示梦,洛彩何达,知易行难乐炻文化。掬泥寄怀,云暧金沙,螺峰涡洞官渡度化。”上述文字出自白忠贵的《绞胎炻器赋》。此赋文采斐然,笔调优美,辞藻清丽,用精炼的文字描述了绞胎炻器的起源、传承、工艺和艺术价值。同时,体现了白忠贵对绞胎炻器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他自滇南来,点出琉霞盏,泛舟九曲泉

白忠贵,字知易,彝族后裔,号云水散人,民进会员,是云南省绞胎炻器创始人,品淘苑——乐炻名器陶艺室主人,云南工艺美术师,云南民间陶艺师,云南陶瓷名师。2019年,官渡区文化旅游局将绞胎炻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命名白忠贵为绞胎炻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白忠贵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第五届昆明市优秀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白忠贵的故乡是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的滇南建水。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历史悠久,文韵飘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紫陶”更是这座古城的靓丽名片、地标性产品,蜚声海内外。建水陶瓷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长于汉、唐、宋,成熟于元、明、清。民间素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

建水县金属矿资源丰富,主要有锰、铅、锌、铁、锑等;土壤种类众多,分为黄棕壤、黄壤、红壤、燥红土、砖红壤性红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等8个土类、10个亚类、17个土属、49个土种,适宜制作陶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建水紫陶”。“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建水紫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建水紫陶”宜家宜室,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既有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等生活器皿,也有文房四宝、印章、茶宠、摆件等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创产品。

白忠贵作品:《将军龟》

如这五彩陶土一般,白忠贵的人生也是多姿多彩的。耳濡目染,他打小就爱玩泥巴,能把动物、器具用灵巧的双手捏得惟妙惟肖;他醉心中国古典文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等传统诗书陪伴了他的童年。潜移默化中,建水的“陶文化”和工匠精神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只需要一个契机的到来,就能激发他创作的无限活力和无比热情。

小学伊始,他便到昆明求学。1986年参加工作,1992年自谋职业,曾从事过钳工、电工、电台DJ等工作。丰富的阅历拓展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日后的创作之路。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建水紫陶”重逢了。它的诗意古韵、含蓄儒雅、贵气端庄,勾起了儿时满满的记忆,创作之情由然而生。白忠贵孜孜不倦地汲取故乡宝贵的养分,坚定地踏上了紫陶制作之路。2009年9月,白忠贵成立紫品轩陶艺工作室。他虚心学习,向建水紫陶泰斗陈绍康、广西钦州坭兴陶泰斗李人学习制陶技艺,到台湾交流学习,并深入研究理论知识,直抵“建水紫陶”的灵魂深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白忠贵的制陶技艺日益精湛,技法日趋成熟,在业界内声名鹊起。正如明朝诗人李日华诗中所吟:“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琉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2011年6月,白忠贵担任云南省紫陶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副秘书长,任期5年。其作品多次获奖,《神韵梅桩壶》荣获“工美杯”银奖、《传炉四方壶》荣获“工美杯”优秀奖、《博古瓶》荣获中国钦州国际陶艺精品展铜奖。《传炉四方壶》还获得首届“彩云杯”金奖、《神韵壶》获首届“彩云杯”银奖、《残贴葫芦瓶》荣获“工美杯”铜奖。2012年12月,参加钦州国际文化节并获得陶艺类“铜奖”,他的作品《青铜瓶》被广西钦州博物馆收藏。

白忠贵作品:《三足鼎盛壶》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白忠贵结合唐朝的绞泥搅胎透花和炻器的工艺,开创了云南“绞胎炻器”的制作先河,将“绞胎陶与炻器”工艺相结合。2013年1月,他在紫品轩陶艺工作室确定“绞胎”工艺的研究;2014年5月,开始在云南叁叁茗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云陶部研究和开发“绞胎与炻器”的工艺及生产;2016年11月,白忠贵入驻官渡区云南艺术家园社区,成立“乐炻名器”工作室,专业研究“中国三彩绞胎与炻器”工艺;2017年,确定“乐炻”文化理念和品牌文化,集产品研发和生产于一身,成为云南“乐炻气柴窑”烧制技艺文化的创始人,并拥有了“绞胎炻器”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至此,白忠贵和绞胎炻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绞泥陶悠远,巧工美无匹,知易创新篇

绞胎瓷和炻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制作技艺的一树奇葩。绞胎亦称绞泥搅胎透花,是唐朝的一种陶瓷新工艺。它与唐三彩、釉下彩绘并称唐朝三大陶瓷艺术新突破,目前在大英博物馆有藏品。炻器,又称缸器,在中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具有朴实、浑厚、粗犷的风格,不怕碰击,所以又称厚胎瓷,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制品,如水缸等。炻器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接近于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虽有白色的,但多数在烧后呈现其他颜色,所以对原料纯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样高。炻器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也可制作卫生洁具、耐酸容器等。它适应于现代机械化洗涤,并能顺利地通过从冰箱到烤炉的温度骤变,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旅游业的发达和饮食的社会化,具有很大的销售量绞胎炻器亦称“绞泥陶”,结合“搅胎”、“透花瓷”和“炻器”的工艺,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工艺流程,盛于唐、存于宋,靖康之后逐渐失传,在唐、宋时期被称为“君子之器”。

说起云南绞胎炻器,不得不提到云南的千年陶瓷文化。根据考古资料显示,云南陶瓷的烧制史约起源于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这时期,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及云南民族多样性的影响,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古滇国时期,生活在滇池和抚仙湖周边地区的土著民族使用的直釉杯、带流壶等,其特质具有长江下游地区陶器的风格,滇西北的民族使用的则是双耳罐。在西汉,大量汉族迁入云南,随之而来的陶工在云南各地建立窑场,传扬中原陶瓷技艺。东汉初,古滇国逐渐势微。那时使用的陶器与四川接壤地区汉墓中陪葬的陶俑一样,具有浓厚的川俑风格。唐至宋时期,云南建立了南诏国和大理国。两个王国均信奉佛教并实行火葬,粗陶和直釉陶器以其价廉物美、易于储存而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实用器皿和葬具。除高档的金银器外,陶器占了主要地位,云南的广大地区(除迪庆州)都有陶瓷生产活动,标志着云南陶业进入了巅峰时期。唐南诏时,绞胎瓷和炻器的制作工艺初露锋芒,在华宁、建水偶尔会出现,但是没有专门的师父来传承。因绞胎工艺烦琐,制作和烧制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逐渐被工匠淡忘。元代是云南陶器青釉的发展时期,在经济、文化、交通发达的地区多有发现。到了明代,云南陶业的兴旺,促进了陶、窑技艺的传授,在明朝撰写的《云南通志》中首次出现了“窑课”。清朝时期,陶瓷文化、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云南陶瓷发展迅速。而绞胎炻器工艺,却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了下来。

云南绞胎炻器陶泥采自云南境内,其色红、黄、青、紫、白,陶土经晒、捶、淘、洗、滤、淀后成泥,显色红、白。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陶土揉和在一起或者叠加,然后通过拉坯成型,陶器表面出现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山水纹等十多种纹理的变化。由于泥坯绞揉方式的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绞出的陶坯纹理内外相通、表里如一;晾坯后经修饰光整后,可在器物表面上作书画创作,用雕刀雕刻、填泥、修整光洁。一般来说,主要表现的是坯体的自然纹理,书画刻填只是辅助性的创作,可以不作书画创作和刻填。坯体干燥后进窑烧制,烧结温度在1200-1300度,接近瓷器,但没有达到玻化,坯体质地致密,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这就是炻器的特征。出窑后可打磨或不打磨,打磨的光泽经磨砺后陶面明亮如水似镜,质如膏脂般腻滑,其特点是不用釉料来实现光泽,堪称陶坛一绝。不打磨的绞胎炻器,可欣赏其斑驳陆离的质感和色泽,还可选择在修整好的陶坯器皿上浇一层透明釉,施釉的器皿经烧制后可欣赏其自然的拉坯纹理和华丽的釉变。绞胎炻器的成品展现出无穷的魅力,绞出的纹理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象戈壁 滩涂、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 ,更有木纹、鸟羽纹、云纹等,朴实无华、默然无语、变化万千,自然流露出韵意雅致,彰显了“君子之器”的风采。

白忠贵作品:《雄起壶》

白忠贵在恢复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谱写了云南绞胎炻器新的篇章。他根据绞胎炻器特有的技法和类别,创造出五类工艺技法:绞叠揉拉随机类纹样技法、绞叠几何类纹样技法、绞叠滚压印坯技法、绞叠摔造自然类表现技法、书画装饰类技法。这五者关系的建立,是制作方式在制作过程中根据所用泥料的颜色、手法,产生不同类别的纹理和装饰效果,其烧制技法是在“古炻器”烧制方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电柴窑”的烧造技法,该技法的出现和运用,能够有效地呈现出绞胎炻器的色彩和纹理。同时,重新定位绞胎与炻器的材料,运用粘土、高岭土、纳石类材料,配制出“非瓷、非陶”的新材料,赋予了绞胎炻器技艺新的活力。

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绞胎炻器的技法也逐渐被运用到现代陶艺的创作中。比如,与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技法相结合,创造出绞胎炻器的璃光技法、书画装饰技法、重彩绘画技法、点彩技法等,也为绞胎炻器技法在未来的陶瓷发展上提供了更多研究方向,是中国陶瓷创造的里程碑。

非遗后世传,民进博雅宣,晴空凌云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近年来,官渡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位于官渡古镇的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目前云南省在县、市、区中率先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本着“政府主导、传人参与、公益为主”的原则,全面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能,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主导作用。2017年至2018年,白忠贵着手申报绞胎炻器的非遗项目;2019年3月,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认可了绞胎炻器,经专家论证,立为官渡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0年6月,绞胎炻器进驻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传播非遗文化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喜获丰收,名正非遗之时,2020年7月,白忠贵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其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作为民进会员,白忠贵发挥党派的优势,将非遗文化传播与民主党派活动相结合。他担任了文化艺术支部主委,在本职岗位和会务工作上,起到了“双岗建功”的模范作用,带领文化艺术支部多次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2019年5月28日,在禄劝县皎平渡中心学校开展“乐拾童趣,陶冶生活,非遗进校园”的陶艺活动。7月27日,在城投紫云青鸟文创园开展“不一样的暑期,非遗进文化园区”的陶艺活动。8月28日,在云南艺术家园社区党群中心开展“非遗走进社区,艺术贴进家园”活动。在艺术家园社区活动室,白忠贵还捐献了个人作品进行陈列。2020年6月13日,由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政府主办、官渡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2020年中国(昆明)官渡第十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在官渡古镇举行,在活动现场,白忠贵进行绞胎炻器现场教学,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参观、体验,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人才培养方面,自2014年至今,白忠贵共计带徒29人,但局限于对绞胎炻器的认知,参与学习和钻研的人并不多,目前学习的只有3人,而出师后未从事此行业的占了绝大多数。

绞胎炻器的未来之路还很漫长,如何将这一面临失传的技艺传承下去,如何不断探索出创新和发展之路,是白忠贵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用陶瓷艺术诠释中华文化,展现非遗文化魅力和时代风采,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白忠贵这样说。

白忠贵作品:官渡八景之《杏圃牧羊》《古渡渔灯》印章

文末,用他的诗作《器纳百世》作为尾声:

春秋一枕梦,闲台品淡泊。

人生亦如是,窑火诉春秋。

茗香溢四海,乐炻乘舟渡。

陶烟五色长,晴空凌云翔。

参考文章:《发现唐宋君子之器》 白忠贵著

(民进官渡基层委  武昱辰)

 
    >> 相关文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云南省委员会制作维护
滇ICP备09009517号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
邮编:650031 电话:0871-5152431

技术支持: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系统运营:云南途毅科技有限公司